中國瓷器知識

(一) 簡介

瓷器是用瓷石和高嶺土做胎,在大約1,200度攝氏下高溫燒成,胎體比陶堅固,而且吸水率小,易於清洗。
中國瓷器製作,成熟於公元二世紀之東漢時期。瓷器製作,在中國手工業製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。中國既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瓷器的國家,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瓷器生產國。
瓷器的可塑性高,又是可供使用的器皿。在造型、色澤和裝飾,均有很高的藝術價值,是實用與觀賞相結合的產物。
陶瓷是人們的習稱,其實兩者有本質的區別。瓷器敲擊時聲音清脆,具有透光性,吸水率小;陶器敲擊時聲音嘶啞、不具透光性,吸水率大。但瓷器的成型、窯燒、裝飾等各方面,借鑒了陶器的技術。

(二) 瓷器的發展

瓷器成熟於東漢晚期,後經魏、晉、南北朝的發展,形成中國陶瓷史上的第一個發展期,這時期以青瓷獨盛。
唐代是中國瓷器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,形成了「南青北黑」的格局。
宋代則是中國製瓷業的輝煌時期,形成「五大名窯-定、汝、官、哥、鈞」。
元朝則出現了青花瓷,並成為明清瓷器生產的主流,同時也行銷海外。
明清時期景德鎮成為全國製瓷業中心,中國的瓷器製作進入了黃金時代。


(三) 各朝瓷器的特色

漢代:東漢時期,在中國浙江的紹興、上虞、餘姚一帶,出現了中國最早的燒造瓷器工業。二十世紀七十年代,在上虞縣西南小仙壇,便發現了一座東漢時期燒造瓷器的遺址。
三國至南北朝時代:可說是青瓷的天下,但也有以燒造黑釉瓷為主的德青窯。
隋唐五代:特點是「南青北黑」。
兩宋:中國瓷器生產開始有了「官窯」和「民窯」的分別。官窯產品屬非商品性質,僅供宮廷使用,不但在工藝上精益求精,而且不惜工本。
元代:將中國繪畫技巧和製瓷工藝巧妙地結合,燒製了青花和釉裡紅。

明清:是中國製瓷業的鼎盛時期,除了青花瓷外,更出現了彩瓷,大大地豐富了陶瓷藝術的內涵。彩瓷中有鬥彩、五彩、粉彩、琺瑯彩等等,各有特色。
近現代:以繼承、創新、發展為內容。其中,繼承以仿古製作為主。創新主要在傳統造型及釉色上的革新。發展則以傳統的釉色,配以抽象的現代派造型風格,表達作者的創意。

(四) 中國瓷器的藝術

中國瓷器,既是日常生活所用之物,也是供人欣賞的工藝美術品,更是皇家祭祀天地鬼神的器皿。
瓷器的外形,基本上分為兩類:圓器和琢器。圓器指盤、碗、杯、碟,琢器指瓶、罐、尊等形狀比較複雜的器物。
瓷器按功能,可分為陳設瓷和日用瓷兩大類。瓷器中的不同造型,滿足了人們不同生活的需要。
中國瓷器的紋飾,可分為以下幾類:山水人物、花鳥蟲魚、動物、詩詞文字、幾何紋樣及宗教題材。
彩釉方面,中國瓷器早期出現青釉瓷,到隋代出現白釉瓷。唐代長沙窯首創用毛筆將彩料塗在坯上。宋代出現變釉。元明清時期的彩瓷則琳瑯滿目,有青花、五彩、粉彩、鬥彩、琺瑯彩、釉裡紅等等。


(五) 瓷器的外銷與影響

在英語中,「中國」(China)與「瓷器」(china)為同一詞。瓷器從唐代起,就沿着陶瓷之路遠銷海外。到元明清時期,中國青花及青瓷的外銷,更達到了鼎盛的階段。瓷器自唐代輸出後,不僅成為商品,同時也成為了文化交流的一種方式。

(六) 瓷器的地方特色

在東漢至南北朝時期,各地瓷窯基本上以燒製青瓷和黑釉瓷為主。
隋、唐、五代,除「六大青瓷窯」外,白瓷及三彩,都是當時著名的品種。
宋代南北各地窯場林立,除五大名窯外,又劃分為八個瓷窯體系。
元代由於官府在景德鎮設浮梁瓷局,從此景德鎮開始為官府燒製瓷器,其青花瓷更成為元政府的主要貿易用瓷。明清時期,景德鎮成為御用瓷場,主要為宮廷燒製瓷器,成就輝煌。

(七) 瓷器珍品

在中國一千八百年的瓷器發展史上,可說「名瓷迭出」。早在唐代,有「類玉類冰」的越窯青瓷、「類銀類雪」的邢窯白瓷,還有遠銷海外的唐三彩。
宋代的五大名窯:「汝、官、哥、定、鈞」。還有元代的青花及釉裡紅,明清時期的釉下彩、釉上彩瓷及各種顏色釉瓷器,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。
在傳世珍品中,最華貴的有成化鬥彩雞缸杯,為明成化皇帝及萬貴妃珍愛之物,備受收藏家青睞。
此外,清代宮廷中,還有皇帝的「齋堂款」瓷。如道光皇帝的「慎德堂製」器物,均為難得珍品。而清代康、雍、乾三朝,所造精品極多,市場上也價值不菲。到了清末及近代,仍有仿造,其精美者,價值也很高。